从川西贡嘎山到川东渠江河口,是7300多米的落差;从川西北高原的涓涓细流到川南的浩荡长江,是上千公里的距离——这就是四川,多样、丰富,千河分布、湖泊密集,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更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四川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这样定位四川的生态文明建设:以最大的决心肩负起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以最坚决的态度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以最有力的举措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1.生态环境修复 九寨美景重现
8月,走进地震一周年后的九寨沟风景区,诺日朗瀑布丰沛的水流如条条银链倾泻而下,五花海、芦苇海、树正群海的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斓,被誉为“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九寨沟涅槃重生,再现昔日风采。
在一年前“8·8”九寨沟地震中,诺日朗瀑布岩层出现了局部崩塌,瀑布上方出现了长16.8米、宽50厘米的裂缝,无数涓涓细流变成了一股急流,而五花海周围的山体、树木、土石滑落至湖水中,湖水变得浑浊不清,九寨沟的景观受损严重,地震打破了“童话世界”的宁静。
不少人对九寨沟能否恢复如常充满疑虑。但一年后,这样的疑虑被全部打消。
如何重建九寨沟?“科学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成为重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地震后3个月,四川省正式印发《“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按照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的要求,把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大生态、大环境观念,统筹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地震直接破坏的生态修复与灾害影响的生态保护,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水生态环境保护,最大限度恢复自然生态功能。
一年来,九寨沟景区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适度干预”的原则,突出自然修复、生态修复,有序推进所有自然遗产的修复工程,对景区内的自然遗产点进行动态监测和保育,通过就地取材的人工“补妆”和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尽可能重现九寨沟昔日美景。
九寨沟景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肖维阳在介绍诺日朗瀑布修复工作时说:“经过多方考证、多次研究,我们决定采用大自然自我修复和人工修复叠加的方法,用地震中垮塌的钙华体来填补裂缝,让水不再顺着裂缝流走。水流有道后,新的诺日朗瀑布景观就形成了。”
此外,九寨沟县成立了灾后重建生态文明审查组,组建由61名生态、环境、景观、旅游文化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库,梳理重建规划表内项目74个和规划表外提升项目24个,在可能性研究评审、实施方案评审等环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审查,实现空间规划审查、生态文明审查两个“漏斗”同步发力,确保所有重建项目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和全域旅游要素理念。
九寨沟的重生见证着四川在生态保护上的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出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15个改革方案和若干规章制度,开展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流域生态补偿等重大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过去5年,累计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措施58个大项。正式划定的生态红线内总面积19.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6%。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均显著下降。今年上半年,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率为80.5%,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87个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1.6%,同比上升9.2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污染防治初见成效。
不久前出台的《四川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全省将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